车市资讯:特斯拉正式启用车内摄像头,你距离成为“网红”还有多远?

导读汽车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生活中必备的交通工具了,随着人们对汽车需求量的加大,汽车公司也多了起来。每天都有一些车企的最新动态都颇受关注的,

汽车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生活中必备的交通工具了,随着人们对汽车需求量的加大,汽车公司也多了起来。每天都有一些车企的最新动态都颇受关注的,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汽车资讯方面相关的信息吧(以下内容来自于网络非小编所写,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删除)

特斯拉又要 OTA 了,这次更新的重点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摄像头的感知这块。

首先,系统新增了道路标识识别系统;

其次,提升后摄像头的拍摄表现;

重要彩蛋是,特斯拉终于激活了预埋三年之久位于 Model 3 车内后视镜上方的车内摄像头。

特斯拉,特斯拉,摄像头

前两点功能比较好理解,第一是前置摄像头开始加入对道路旁标识牌包括红绿灯的识别功能,并将路标信息实时显示在中控屏上。不过目前该功能还只停留在感知层面,所以现在你别指望它能够根据红绿灯信号自动控制车辆的停车和起步。

特斯拉,特斯拉,摄像头

第二是后置摄像头的强化,后摄呈现的画面会更大,两侧的摄像头画面和后摄的画面会一并出现在中控屏上了,虽然前摄的画面还没有集成进来实现真正的 360° 全景,但这一更新对“倒车恐惧症”的驾驶员来说绝对是件好事。

最最重要的是,特斯拉终于激活了车内摄像头,要知道 Model 3 这枚出厂自带的摄像头已经冷冻三年已久。

其实车内摄像头并不稀奇,国内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威马这类的玩家已经早有应用,所以关于这颗摄像头的部分功能,想必很多人已经猜到了。

一般来说,车内摄像头主要承担两个工作,首先作为人脸识别验证驾驶员身份,高级一点的还会对应不同驾驶员匹配相关的喜好设置,理论上就是高级一点的手机 Face ID。

第二个主要工作就是作为驾驶辅助的一部分,当车内摄像头监测到你开车犯困了,系统会报警提醒,此类“疲劳监测”的功能在传统品牌汽车上应用得也很广泛。

特斯拉,特斯拉,摄像头

据 OTA 信息显示,特斯拉这个车内摄像头一方面可以补充车辆盲点这块的图像,另外还会自动记录碰撞发生前的图像和短视频。

马斯克曾经提到过预埋这个摄像头的初衷,一方面是在 Autopilot 下监测驾驶员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是在特斯拉实现共享后去监控乘客,防止他们恶意破坏车辆。

前小鹏汽车自动驾驶研发副总裁、前特斯拉 Autopilot 技术负责人谷俊丽曾深度参与这枚摄像头的研发,她在微博上透露,基于这枚摄像头,当时他们做过人脸检测、乘客检测、分神检测、婴儿检测等功能,甚至可以监督特定行为和盗窃行为。

另外还有个性化设置的考虑。得益于安装位置,这枚摄像头的视角很广,它可以把车内所有乘客尽收眼底,通过这些图像数据,再凭借高度集成化的系统,车辆可以针对每一个乘客给到个性化的设置,比如座椅、后视镜、空调出风等等。

特斯拉,特斯拉,摄像头

马斯克还曾在推特上说过,特斯拉将会提供车内视频会议作为“未来功能” ,特斯拉可以利用机舱内部的摄像头和大型中央屏幕来提供本地视频会议系统。

虽然以上的很多功能大部分被放出,但关于隐私问题的讨论已经在网络上蔓延开来。

微博博主@电动车那点事 曾经在 2019 年发微表示,“Model 3 的车内摄像头可能在 AP 状态下开始录像。”这句话要基于当时的语境去看,那会儿这枚摄像头还并未激活。

该博主的这个推测并不是没有根据,信源出自特斯拉保险负责人马修·埃德蒙斯在解释特斯拉保险定价时的一段话:“所有的数据我们都有,车内和车外的摄像头,数据都在我们这。”

也就是说这枚车内摄像头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休眠”状态,特斯拉只是没有将功能开放给消费者,其后台很有可能时刻在监控着你。

今年 4 月,海外黑客@greentheonly ,也就是特粉熟知的@绿神 在网络上曝出了一张 Model 3 的车内画面,该画面正是出自这颗沉寂许久的摄像头。

特斯拉,特斯拉,摄像头

肯定有人会说我是杞人忧天,车内摄像头现在应用如此广泛,为什么特斯拉用上了就争议满满?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其他品牌做车内摄像头的做法是把摄像头放在 A 柱或者方向盘一侧,主要视角为驾驶员,所监测的画面范围有限,而 Model 3 的监控位高高在上,全车都没有死角。加上特斯拉的高度智能化,想要监控它会比其他车辆显得更容易;

还有一直以来中国消费者普遍对隐私敏感度不够,而特斯拉 Model 3 是全球车型,它所面对的很大一部分西方市场对隐私这块极为敏感,如此堂而皇之的把摄像头摆在自己面前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

“隐私”一直都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百度李彦宏曾经说过:“中国的消费者在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很多时候是愿意以一定的个人数据授权使用,去换取更加便捷的服务。”

数据的合理使用确实可以推动技术的发展,但数据的滥用同样会深深伤害消费者,如何把持这个度就看一家公司的德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