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测潍柴英致737及进口大众高尔夫GTE怎么样

导读但凡提及10万元左右的七座车,估计90%以上的朋友都会推荐宝骏730,这当红炸子鸡的名衔,它可真是当仁不让。不可否认,宝骏730确实抓准了这

但凡提及10万元左右的七座车,估计90%以上的朋友都会推荐宝骏730,这当红炸子鸡的名衔,它可真是当仁不让。不可否认,宝骏730确实抓准了这个价格区间的消费者的心理,空间、舒适性、颜值和配置都尽可能做到位,顶配车型售价9万不到,还有些优惠,很容易让实用派按耐不住。加上五菱一向是微面领袖,拥有巨大的潜在升级用户,宝骏730在风口之上,不红都难。

潍柴也察觉到家用7座车型的风潮,争取在宝骏730自动挡上市之前,铺开自己的产品线。但你会很疑惑,一向主打重型器械产品的潍柴集团,怎么会跟家用车扯上关系?其实潍柴早就有进入家用车市场的野心,2009年他们就着手收购重庆渝州汽车制造厂,2012年才完成并购程序,进入新车型的研发流程。对大部分用户来说,渝州汽车依然陌生,问度娘,她也会觉得很尴尬。但潍柴正是借着渝州汽车来产蛋,改头换面推出“潍柴英致”系列。

去年首款车型英致G3,是一款小型SUV。最近二度发力,拿出自己的第一款七座车型——英致737,目标正是针对着宝骏730、风光360占据的细分市场。那么,潍柴能凭着英致737能破局吗?

颜值不输宝骏730 细节能感受到用心

英致737虽然冲着宝骏730而来,但是身材却没有那么丰满,长度和宽度在宝骏730面前没有优势,但轴距却巧妙地长了35mm。这是因为厂家希望以车内空间取胜,体型则可以迁就,平常市区使用、泊车也更方便。

新车看起来挺体面的,细节处能够感受到设计师的用心,例如大灯、迎宾踏板、车标外沿等位置,都打上了“ENRANGER”品牌标签。在外观上,英致737不仅耐看,气势也不输给宝骏730。

除了把颜值提升到标准线上,英致737在配置环节也认真对待。中配车型会有前后碟刹、倒车雷达、铝合金轮毂、车顶行李架,高配车型甚至还有高清晰度的全景影像、自动大灯和无匙进入等等。起码看起来和用起来,英致737都不会让你觉得买这辆新品牌的车型,有任何吃亏的地方。英致737虽然是新入行,但在配置和车身工艺上,都做到同级平均线以上。

内饰布局很养眼 但触感却充满心理落差

绕着英致737打量一圈,我心里还是挺满意的,进入车厢也有种内外一致的感觉,内饰布局规整,储物空间也足够,颜色的搭配很精神,就算是单看图片都会觉得满意。而在一些细节地方,英致737还用上丰田擅长的“假缝线”工艺,在车身硬塑料面板上动手脚,视觉效果能达到丰田的水准,起码你看到致炫跟英致737,你不会觉得这两道缝线有差别。

仪表盘和中控台针对性地往宝骏730靠拢,中控屏幕清晰度能跟宝骏730那副看齐,播放高清影片没有难度,而且还可以连接到车内OBD系统,实现实时车况显示,这是同级少见的装备。英致737还有一个同级唯一的配置,就是顶配的互联网版本,中控台被一块16寸超高清电容屏替代,效果与特斯拉Model S相当。你可以想象一下,特斯拉Model S中控侵占到英致737体内,这绝对是件刷新三观的事情,售价倒是不贵,1.5L手动互联网版7.78万就能搞定,很可惜没见到现车。

配置也是英致737的强项,前排双气囊、侧气囊、皮质方向盘、皮质座椅、全景影像、倒车雷达、加热座椅和无匙进入/启动等等都有,算是新车的卖点。不过ESP车身稳定系统全系列都欠奉,内饰的做工确实有点毛糙,皮质座椅的缝线也不够均匀,让我不能接受,特别是看过宝骏730的内饰,就会觉得英致737这个环节低了一个档次,实在是不应该。

腿部空间近乎一比一 宽度会稍吃亏

说好的跟宝骏730正面抗衡,英致737在空间上近乎是一比一来打造的。前排头部空间会比宝骏730有优势。从第二排开始,纵向空间表现都跟宝骏730类似,甚至还有点小优势。不过呢,横向宽度就不够充裕,会稍微狭窄些。但幸好,第二排中央过道不会“被”缩水,进出第三排还是相当轻松的。

在空间部分问题不大,但是座椅的人机工程确实要批评一下。刚才提及过,英致737在内饰做工上的造诣不及宝骏730,其实不仅于此。英致737的座椅坐起来很松软,但是对身体缺乏支撑力,感觉像是找到填充物料塞进座椅,却没考虑过坐在上面的人是否舒服。这点让我感到可惜,毕竟用料的钱是花出去了,只是做工和设计没能跟上。

英致737第三排腿部空间跟宝骏730完全相同,但头部空间就没有优势。不过,英致给737做了巧妙的设计,就是靠背能实现多级调节。把靠背往后调,我182cm的身高坐进去头部余量也足够,与后尾门的距离也不至于令我胆怯,这倒是挺好的,就是横向宽度稍显窄。

尾厢空间接近 翻倒第三排很费劲

虽然车厢空间是一比一,但车身长度还摆在这,所以尾厢空间会被削弱些。翻倒的方式跟同级车型相同,可折叠靠背,然后竖立起第三排座椅。不过新款宝骏730已经实现第三排座椅4/6分折,英致737该跟上步伐了。

翻倒后排座椅不用担心安全带扣散落车厢,过程也很容易实现。不过第三排座椅由于需要固定安全带,同时实现靠背多级调节功能,所以自重很大,就算是成年男性来操作,也会觉得有点费劲。而将第三排座椅复位的时候,因为座椅自重过大,就位时会直接跟车架“相撞”,那声音也确实比较大。

1.5升排量供应两副发动机,市场划分更为细致

本来听说英致737只有一个1.5升排量,并且只有手动挡,以为这是厂家万事大吉的最终版本。谁知道潍柴真不甘心做平凡人,竟然给只有1.5升一个排量的英致737配上两副不同的发动机,而且都是三菱动力,真是摸不着头脑。最低配车型采用1.5升三菱4A15发动机,最大功率75kW,最大扭矩135Nm,而剩余的四款车型则是用1.5升三菱4A91S发动机,最大功率83kW,最大扭矩141Nm,变速箱倒是用同样来自德国格特拉克的5速手动变速箱。厂家解释说,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毕竟四五线城市对价格会更加敏感。此外,英致737的CVT车型也是会有的,只是年底再推出。

潍柴英致目前其实只有两款车型,英致G3和英致737,暂时没有轿车款式。不过,潍柴强调自己是用轿车底盘来打造这两款车,保证舒适性和高速稳定性。悬挂结构为前麦弗逊,后扭力梁设计,曾经有消息说英致737是从本田Freed基础上开发而来,但厂家并没给到我正面回复。

底盘表现一路让我惊喜 以舒适性能当利器

轿车底盘理应把舒适性放在首位,而宝骏730则考虑承载能力更多一些,与之相对应,英致737在舒适性上营造的效果不错,市区行走在修补路段,底盘能够经受得住考验,有种越级的沉稳感,悬挂动作很爽快。从市区乘坐的感觉来看,英致737确实比宝骏730做得更好一些。

我们这次试驾的高配车型,采用三菱4G91S发动机和德国格特拉克5速手动变速箱,这对组合我们都非常熟悉,东南V5菱致和V6菱仕早已经用上这对组合(包括日后会推出的1.5升CVT车型和1.5T版本,也是跟V5、V6完全相同)。英致737流用东南这对动力组合很聪明,毕竟有前车之鉴,调校的力气可以省掉不少。

话说回来,有可能是受东南的影响或者有前人经验的参考,英致737开起来会很像东南的车型,特别是前期的V3和菱帅,手动挡的上手难度很低。你红灯起步,可以不用担心离合结合点,随意点松开离合,车辆会很自然地起步,离合对新手的宽容度很高。就算是小半坡起步,借着1.5发动机不错的低扭,稍微注意点油离配合,起步也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副1.5发动机发力点会偏向早段,虽然参数表标注4000rpm才达到峰值,但从1500rpm左右开始,扭矩就很积极地出来帮忙。市区开起来的感觉很舒服,不用硬生生地将发动机转速抬高才能有快感。80km/h以内,这副1.5发动机都很容易相处的,底盘足够稳重,市区开起来舒适性很好,就算是跑修补路段也扛得住。这套动力系统任我随意蹂躏都没反抗,试驾整天都没有出现过熄火的尴尬。

我不太满意的是,车速超过80km/h以后,发动机就开始不淡定,噪音从防火墙的位置肆无忌惮地涌进来,与前段市区的体验截然不同。另外,高速风噪的表现一般,跟发动机噪音一起“演奏”交响曲。此时噪音会比宝骏730稍大,虽然不是不能接受,只是有了市区前半段的对比,会觉得此时的表现反差太大了。

总结:性格过于鲜明未必是件好事

潍柴英致不仅是对消费者,对媒体来说都是新鲜事物,新品牌总是需要时间累积口碑,不然会很容易被边缘化。幸好,潍柴在商用领域一直以来口碑不错,有部分购车客户正是从商用转化为家用的,这是对潍柴英致来说是件好事。

同时,英致737和G3车型都用相对可靠、便宜的三菱动力总成,把可靠性放在了首位;英致737的底盘表现甚至达到了合资水平,舒适性和稳定性均不错;在颜值部分,新车也拿到不少分数。另一方面,英致737噪音表现一般,让我们有些毛刺感,内饰做工缺乏经验,很多细节处都需要改善,特别是座椅的部分。

总体来说,英致737的观感已经对上消费者口味,机械协作性展现出成熟的一面,装配工艺仍有待改进,噪音问题也得好好解决。对于初次涉猎家用车市场的品牌来说,后面这些细节上的缺失是可以原谅的,这些问题也不用大刀阔斧的改动就能解决,只要潍柴认真对待英致这个品牌,应该就没大问题。毕竟,车厢的第一印象会直接影响到购车者决定的重要因素。在这点上,宝骏730就很懂消费者的心思。

最近生活都快被高尔夫覆盖掉,满脑子都是高尔夫各种型号。我上两周刚从深圳回来,试驾完国产高尔夫GTI,同事同时去体验高尔夫R。而我这周又跑到肇庆赛车场,因为进口大众高尔夫GTE,要加入中国高尔夫家族。好吧,看到这,你估计在数手指,看看到底还有哪位高尔夫成员没拿到中国身份了。

在高尔夫这轮推动潮当中,我们能感受到,大众是有多么重视效益最大化。高尔夫GTE虽然是背负着GT的名衔,但内里却是插电式混合动力心脏,没有GTI那般坚守钢炮阵营。以严谨且固执的德国思维来看,GTE正是用小排量发动机+电动机组合,实现更高排量车型的效果,这是德国人实现环保的逻辑,而不是单单从油耗部分动手。

奥迪e-tron心脏移植手术 仅体重有些许差异

或许我跟你说高尔夫GTE有一套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你还不能直观地想起这是从何而来的。但你只需要回忆去年,我们曾经跟大家分享过的奥迪A3 e-tron,同样是采用插电式混合动力,跟高尔夫GTE完全是双胞胎。GTE和A3 e-tron的发动机均为1.4T高功率调校,最大功率110kW,最大扭矩250Nm。而GTE电机部分也是跟A3 e-tron相同,最大功率80kW。不过,GTE的电池容量会稍微少点,幸好有后置的8.7kWh电池组,同样能支持GTE纯电行驶50km。

可以这么说,高尔夫GTE心脏跟奥迪A3 e-tron是同根同源同调校的,变速箱也没有改变,仍然使用6速双离合变速箱,体重稍稍差了23kg(A3 e-tron重)。呃,这么看来,高尔夫GTE和A3 e-tron百公里加速时间同为7.6秒,这事情还是合情合理的。

高尔夫GTE充电的方式只有一种,也跟A3 e-tron相同,没有提供快充接口,用简易充电装置来完成充电。虽然是看起来很简单,但因为电池组容量不大,充电时间还算能接受,使用家用220V电源充满需要六个小时,而工业用电时间减半,三小时能搞定。不过这数字却比A3 e-tron更长(后者家用电:五小时;工业电:两小时十五分),究其原因是进口大众对充电采取了更保守的态度,充电器输出功率变小了。

比高尔夫1.4T更快 纯电模式很持久

发动机和电动机这对组合,让高尔夫GTE最大功率达到150kW,扭矩更是跟高尔夫GTI同水平的350Nm。的确,有这颗心脏加持,高尔夫GTE加速的力度很爽快,特别是用新增的GTE模式,电动机和发动机有相互弥补的功效,起步瞬间推进的效果比GTI更为明显,后半段只是因为发动机仅有1.4T肺活量,后劲会输给高尔夫GTI。不过,在市区用途居多的话,GTE的动力感受会好过GTI,60km/h以后才是GTI的天下。

虽然背负着大众家族GT的名衔,可是GTE并没有GTI那么强硬的运动调性。首先声音就不爱张扬,能多安静就多安静;其次是底盘没有科技配置支持,DCC动态底盘控制系统是缺席的;再者是悬挂调校,高尔夫GTE前后都用上独立悬挂,调校部分几乎原封不动地把欧洲味道带来,即便是用上205/55R16的胖软轮胎,滤震效果仍然偏硬。在弯道上,GTE操控确实比普通高尔夫要好一些,但是极限仍不及高尔夫GTI。严格意义上,GTE还不能迈进运动车的范畴,转向不可调,轮胎抓地力一般,只是悬挂偏硬而已。

缺席了DCC动态底盘控制系统,高尔夫GTE仍留有驾驶模式选择。这套模式共有四种,分别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共同发力的GTE模式;130km/h以内纯电动的E-MODE;低速用电动机,高速用发动机的混合动力;以及全程只用发动机加速,且辅助发电的蓄电池充电模式。

混合动力模式做法跟丰田很像,低速由电机负责,起步还挺轻快的,车速跑起来以后,就交棒给发动机继续前行。这做法更多的是为了省油,把最费油的起步阶段给电动机解决,后半段开起来的感觉跟高尔夫1.4T高功率车型无异,简单点说就是开起来以后,这GTE就是辆高功率的高尔夫1.4T。而充电模式会有点不同,动力会比平常弱些,毕竟发动机除了负责驱动,还得背着充电的任务,所以动力会突然变成一辆低功率的1.4T发动机。不仅动力弱些,油耗增加,发动机声音也会稍大,除非你是很需要存点电来回家,否则我不建议你使用这一模式。

我倒是挺喜欢纯电模式的,加速力度均匀且很好掌握。虽然我们经常说电动机扭矩起步瞬间能迸发,但GTE动力的输出不会吓人,从起步刹那开始,电动机扭矩就能持久且线性地输出,感觉力度恰到好处,均匀且没有肉感。

以前我开过不少奥迪hybrid车型,虽然它们都有纯电动模式,也号称能跑到100km/h,但那都是肉肉地往上提速,用纯电模式是件非常郁闷的事情。而高尔夫GTE这纯电模式是名符其实的,除非你全油门加速,否则就只剩下电动机工作,80kW电动机就算是独立工作,也是辆非常出色的电动车。加速的快感真实且有劲地把我带到130km/h,而且这加速的过程在不知不觉间完成。如果我每天都能在车库完成充电,那么上下班50km以内实现零排放出行,这环保计划也是可行的。

颜值没变多少 只是将蓝色元素植入

本质上这仍然是辆高尔夫,改动部分跟GTI很相像。前大灯组完全相同,GTI内嵌的红色线条变成GTE的环保蓝色,日间行车灯被安置在保险杠内,是大众家族象征环保的U型灯,大众Up!也有类似设计。前翼子板铭牌更换成GTE,尾标也多了GTE标识,车尾LOGO变成蓝色,从外观上看,GTE就是被象征混合动力的蓝色包围着,这做法跟GTI被红色元素包围相同。

另外,看轮毂和中网是最方便识别GTE身份的做法。中网和大灯这对蓝线组合,我上次在GTI视频也介绍过,如果你在TB购买,售价近万元,很少朋友会这么用心地去改装这部分。而轮毂,也是大众家族专门给环保车型特制的,但尺寸看起来很显小,市面上也暂时没有对应的版本。

高尔夫GTE内饰装修与GTI走同样的套路,只是仪表变成混合动力专用款式,但方向盘、座椅和迎宾踏板仍是共用的,只是颜色从红变成蓝,功能性上是没有变化的。方向盘握感不错,座椅运动感不如国产高尔夫7顶配那么好,中控功能区的布局是直接复刻的,储物格位置也没有变化。高尔夫GTE仍保留自动泊车系统,前后都有倒车雷达,并且有倒车影像,在便利性上算是件好事。

总结:产品力值得肯定 但国籍和定价得商量

需要肯定的是,高尔夫GTE是一辆较为容易亲近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50km纯电续航里程能满足绝大部分市区上班群体的需要,综合油耗要比普通版本高尔夫低不少,而且GTE动力模式更爽快,综合性能跟GTI接近,纯电模式也不是摆设。总的来说,高尔夫GTE确实做到了以小排量达到高效率的愿景,没有以削减动力来换取油耗,算是与丰田系混合动力不同的解决方法,比自家奥迪hybrid车型实在很多。

虽然高尔夫GTE产品力那么好,但回归到价格和购买部分,我们就点望而却步。毕竟现在高尔夫GTE仍未夺得中国国籍,只是以进口方式销售,在补贴方面就输给对手不少,只能按照市场价销售。即便你参照奥迪A3 e-tron将近40万身价,跟高尔夫GTE仍采用同样动力,行驶品质差不多,心理安慰会好很多。可当你回头看高尔夫GTE,身价仍高达28.88万,我相信你还是会吓一跳。

不是说不支持环保车型,我个人也很乐意去当环保达人,可高昂的售价确实让高尔夫GTE这么好的产品,距离普通消费者很远,并且很难说服自己放弃GTI,而去找高尔夫GTE。除非是信仰或者想拿到北京新能源牌照,否则我很难给自己找到合适的理由入手G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