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资讯:华为声明不造车 多家车企股价大跳水

导读汽车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生活中必备的交通工具了,随着人们对汽车需求量的加大,汽车公司也多了起来。每天都有一些车企的最新动态都颇受关注的,

汽车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生活中必备的交通工具了,随着人们对汽车需求量的加大,汽车公司也多了起来。每天都有一些车企的最新动态都颇受关注的,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汽车资讯方面相关的信息吧

有些人你说他不造车,他跟你急;有人你说他造车,他也跟你急。

华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无论“绯闻”还是“蹭热度”,只要与华为造车扯上关系,资本市场均用一波扬线回应,屡试不爽。尽管华为多次澄清“我没有,别瞎说”,但似乎业内认为是早晚的事。

5月24日,华为公司再次对外发布声明,重申华为不造车。声明表示,有关华为造车的不实传言,公司发言人已多次予以澄清。针对近期华为要入股极狐ARCFOX的传闻,华为也澄清,现阶段不投资任何车企,未来也不会投资任何车企,更不会控股、参股。华为不造车这一长期战略在2018年就已明确,没有任何改变.

声明一出,此前,因与华为牵手,北汽蓝谷、长安汽车等股价曾一度大幅攀升的“华为汽车”概念股全线下跌。为什么一直宣称不造车的华为,“动一动”就有着这么强的影响力?

不想造车的华为想要什么?

仅2020年一年的时间,华为就往汽车业务上“扔”了超过5亿美元,将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与汽车行业深度捆绑,聚焦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电动和智能车云五大领域,并陆续与18家企业达成生态合作或者软件合作。

在今年3月31日的华为2020年业绩发布会上,时任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答记者问时表示,华为的定位是智能汽车部件供应商,在车联网、车云、智能驾驶等领域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如果说华为此前一直都是在幕后相对低调的话,那么在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前,一则采用了华为全栈自动驾驶的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在闹市区行驶的视频,让华为彻底“出圈”。

可以说,在上海车展期间,华为分别借力极狐阿尔法S华为HI和赛力斯SF5华为智选两款隶属于不同品牌的车型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赛力斯SF5仅仅是搭上了华为的名头,入驻了华为商城,出现在华为的线下店里,一周就卖掉了6000台,超过了赛力斯去年全年的销量。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更是因为华为的品牌号召力,卖到了40万的高价。这两款在不同领域和华为有所合作的车都用惊人的销量展现了华为的号召力。

北汽,长安,广汽等上市车企相继发布与华为合作的公告,掀起了股票翻倍的走势行情,只要华为有任何的一个制造汽车的相关的消息都会引发市场剧烈震荡。一位新能源行业人士向“E车汇”透露,与华为合作在汽车业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小康股份和北汽新能源都是典型的例子,无论是在销量还是市值上都获得了客观的回报。

作为一家拥有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的企业,再次重申不造车,显然也是华为不想真正“跨行”。造车是一个重度资产行业,想要从0到1造车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才可行。人力、物力、技术、时间,缺一样都不行。而反过来说,华为是一家强大的科技型公司,软件研发能力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数一数二的,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

不过目前,华为从生产制造智能汽车的零部件,到联手北汽、长安、广汽打造全新商业模式,再到利用自己的渠道卖车,多次重申“不造车”的华为,在汽车布局越来越深入,已经正式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褪下华为光环的车企还剩什么?

目前,华为智能汽车的业务以两种方式为主,一种是采用传统Tier1、Tier2零部件供应模式,另一种则是与车企深度捆绑的华为inside模式。从整个华为汽车业务的布局来看,华为ADS全栈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是最重要的核心。

值得思考的是,对于车企而言,牵手华为迎来销量上涨、股价上升的背后,仍要思考潜在的危机和隐忧。

事实上,仅仅依靠华为的流量、情怀以及线下渠道,短期收割一批“花粉”并不困难,但当华为的滤镜褪去,大众对于产品本身是否还有热情?这是摆在车企面前最为现实的一个问题。

一来,对于“小康、北汽们”而言,当华为把控了车辆软硬件的核心技术方案和销售渠道,意味着华为或将占据利益链条中的大部分份额,类似小康股份或北汽蓝谷、长安这样的车企话语权恐将所剩无几。而据与华为合作车企内部人士向“E车汇”表示,合作过程中华为方面相对强势。华为需要的是尽可能多搭载自家产品,强调合作主动权。

二来,对于车企来说,采用更多华为的打包方案,也就意味着产品在之后的同质化程度也将越来越高,当“你有我有大家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时,对于消费者来说,如何将自家产品在一众“同类”中脱颖而出,考验的也是车企在褪去了华为光环后,真正自身的产品价值。

华为虽然多次声称不造车,但没有企业敢忽略其在汽车领域的实力和野心。同时,汽车行业也越来越离不开华为。短期内搭上华为能够迎来销量暴涨,股价翻番的“喜讯”,然而对于车企来说,想赢得赛道的卡位,最终还是需要依靠产品力、实际成交量以及用户的口碑验证。